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44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的有关问题,认为甘肃山丹青羊泉下二叠统剖面是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代表剖面之一。以该剖面研究为依据,提出走廊东部地区下二叠统的进一步划分方案,分析该区早二叠世地层岩性特征差异的原因,并与走廊西部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大黄沟组的含意。  相似文献   
3.
Opening of the Fram Strait gateway: A review of plate tectonic constrai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have revised the reg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ceanic age distribution, and conjugate margin segmentation in and around the Lena Trough, the oceanic part of the Fram Strait between the Norwegian–Greenland Sea and the Eurasia Basin (Arctic Ocean). The Lena Trough started to open after Eurasia–Greenland relative plate motions changed from right-lateral shear to oblique divergence at Chron 13 times (33.3 Ma; earliest Oligocene). A new Bouguer gravity map, supported by existing seismic data and aeromagnetic profiles, has been applied to interpret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Eocene shear structures on the timing of breakup and initial seafloor spreading. Assuming that the onset of deep-water exchange depended on the formation of a narrow, oceanic corridor, the gateway formed during early Miocene times (20–15 Ma). However, if the initial Lena Trough was blocked by terrigenous sediments or was insufficiently subsided to allow for deep-water circulation, the gateway probably formed with the first well developed magnetic seafloor spreading anomaly around Chron 5 times (9.8 Ma; Late Miocene).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at ODP Site 909 (northern Hovgård Ridge) are consistent with both hypotheses of gateway formation. We cannot rule out that a minor gateway formed across stretched continental crust prior to the onset of seafloor spreading in the Lena Trough. The gravity, seismic and magnetic observations question the prevailing hypotheses on the Yermak Plateau and the Morris Jesup Rise as Eocene oceanic plateaus and the Hovgård Ridge as a microcontinent.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研究的误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旗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2008,24(10):2212-2218
本文在对花岗岩四大基石(混合作用、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和源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的三大误区: (1)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花岗岩的复杂性。(2)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功解释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但是,它不能解决主要来源于大陆的花岗岩的地质问题。(3)太过重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了对花岗岩基础地质的研究。作者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的使用应当是有限制的,花岗岩研究陷入误区是我们缺少扎实的基础研究、对板块构造的理解不深和对花岗岩复杂性认识不足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中还批评了学术界存在的人云亦云的奴性思想,指出它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是当前亟待改进和克服的。  相似文献   
5.
Using the diving submersible survey NAUTICA we investigate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aribbe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CLIP) to observe and sample internal portions of this proposed oceanic plateau. Most of the samples are gabbroic and doleritic rocks; basalts are scarce. Radiometric dating by 40Ar/39Ar incremental heating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intrusive rocks are Campanian in age (81–75 Ma). In some places these intrusive rocks underlie older Santonian (85–83 Ma) extrusive basaltic rocks, suggesting that the Campanian rocks represent a sill injection and an underplating episode. Results of the diving program supplemented by information from ODP and DSDP drilling sites document a 20 m.y. period (94–75 Ma) of igneous activity in the submerged portion of the Caribbe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CLI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eata Ridge late Campanian and/or post Campanian uplift is documented by prominent Maastrichtian (71–65 Ma) ero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leocene-middle Eocene (65–49 Ma) carbonate platform. During and after the uplift an extensional period is indicated by seismic images and the subsidence (3 km depth)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Paleocene ages (55–56 Ma) determined on some volcanic samples are attributed to localised decompression mantle melting that accompanied the extension. We document a prolonged period of magmatic and tectonic events that do not fit with the current models of short-lived plateau formation during mantle plume initiation but share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e constructional histories of other oceanic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而形成,这已被当代多数有关科学家所认识。一些测量数据也表明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快速隆升。而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的测定,也成为当代地学界的热点。本文结合最新资料对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一些问题,诸如水准基面、峰顶标志和积雪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华夏地块: 一个由古老物质组成的年轻陆块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对华夏地块三个主要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区变质岩的详细锆石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显示,华夏地块大致可以被分成武夷山区和南岭-云开区。武夷山区由古元古代核和新元古代(形成于730-820 Ma)的盖层组成,构成华夏地块最老的古陆,在其深部很可能还存在一个新太古代基底。新元古代的沉积物主要来自武夷微古陆本身。南岭与云开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它们主要是由新元古代形成的沉积物夹少量火山岩组成。这些沉积物质中包含了非常古老的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组分,甚至古太古代组成。Grenville期和中元古代组分是其中最丰富的。这些组分在华夏没有对应出露的岩石,说明它们主要来自另外一个曾经与华夏相邻的陆块。该陆块很可能是东印度-东南极大陆。南岭-云开区最初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一个裂谷盆地,加里东的造山运动使盆地中的沉积物挤压、褶皱和隆起,与武夷陆块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年轻的大陆  相似文献   
9.
马金清 《福建地质》2002,21(4):200-205
就当前福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中涉及的华夏古陆,岩浆构造活动,地质构造等有关问题研究现状及各自不同认识作初步归纳。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方向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朝板块元古宙板内地震带与盆地格局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乔秀夫 《地学前缘》2002,9(3):141-149
地史中发生的强地震事件在地层中留下固定的记录 (图 1~ 3) ,这些记录在区域上呈带状分布 ,代表地史中的地震带。中朝板块元古宙目前可识别出两个板内地震带 (图 5 )。中元古代板内地震带 (170 0~ 12 0 0Ma)西起太行山北段 ,经燕山山脉、辽宁西部、穿越辽河平原至辽宁北部的泛河流域分布 ,即燕山—泛河地震带 ,现今呈NEE向延伸。新元古代震旦纪地震带沿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中部及苏皖北部现今呈NNE走向分布 ,即古郯庐地震带 (6 5 0~ 6 0 0Ma)。上述两个板内地震带是元古宙不同时期超大陆裂解的响应。中元古代与新元古代两个不同方向的地震断裂带分别控制着两个时期的盆地边界。燕山泛河地震断裂带构成中元古代海盆南界 (指现在的位置 ) ,形成向北开放的海域。古郯庐地震断裂带将中朝板块裂解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古郯庐地震断裂带构成震旦纪海域的边界 ,震旦纪海盆通过朝鲜半岛与当时的外海相连接 ,华北块体则为陆源剥蚀区。文内四幅古地理图 (图 6~ 9)是以地震灾变思想为指导 ,以新的地层研究、对比为基础编制的 ,侧重反映了盆地的格局及其变化。根据地震、同沉积断裂新的思路 ,可提供地质学家重新认识与解释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 ,它们的成矿元素均来自地球深部而非地表风化作用。文中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